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成功的道路从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记我的法考之路

发布日期:2022-06-20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李丽老师通过了2021年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并于2022年5月顺利拿到司法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国家司法考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设立的职业证书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每年的通过率一般在全国考生人数的10%左右。

司法考试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试两个阶段,只有通过客观题考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主观题考试。李丽老师以客观题成绩200分(分数线180分),主观题成绩111分(分数线108分),顺利通过。

李丽老师表示,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秘书学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秘书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水平,为人文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成功的道路从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记我的法考之路

 

我是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秘书学专业的一名教师,一晃之间,做老师已经20年了,大家应该猜到我的年龄了,就像人们所说,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中年人的更难,我们要承担起照顾老人,养育下一代,教育学生的责任;我们要平衡工作和生活,但我们永远不能停止追寻与思考。马拉松的意义有时候就是让你经历过之后,你会觉得很多事看起来难,其实也可以克服。因为很难比跑马拉松更难。法考这两年不是告诉我可以立刻做律师,或者通过做律师去致富。而是和我当初设想的一样,就是看着这个证,我不会再轻易为自己设限。敢于去想象去追求。

自从我们人文学院2016年开设了秘书学本科专业,我就开始教授秘书学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名毕业于山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于秘书学专业知识的教授还算得心应手,但实践教学仍感不足。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现在国家鼓励学科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的工作经历却比较单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研究法务秘书的问题,现在很多院校也开设了法律秘书这个方向,而且法律知识与技能无论是对于商务秘书还是政务秘书都是一个必备的重要素质。

学生关于法律研究的论文有:丁秋月《法律秘书的职业素养与工作技能研究》;王晓《秘书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路径研究》;刘杉《试论法律素养之于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王佳卫《基于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秘书”的培养路径研究》(王佳卫同学考取了济南大学的法硕);高华璐《当代企业法律秘书与企业外聘法律顾问的比较分析》;张宇《小型企业秘书法务知识培养的必要性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长清区小型企业为例》。学生们的论文和研究已经非常有专业精神了,作为老师不能落后呀!

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三年的法考计划,加之我对法律也非常感兴趣,于是我立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此我取消了一切娱乐活动,所有的节假日都与我无关,决不刷抖音和朋友圈……。公交车上、医院的长廊上(陪老人看病)、学校图书馆、办公室都有我学习的身影,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听课刷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年的法考中,我一次通过了客观题和主观题考试两大关。

有很多朋友和同事问我,你已经有了这么优渥的生活和工作,为什么非要去和法考较劲,其实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很多法考小伙伴,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动,很多在职考生考法考不是为了换工作,我问他们你工作挺好的,平时加班那么忙(工作好的其实都辛苦),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的备考?除了“我想给自己多一个选择”、“工作需要法律知识”外。我听到过好几次“我想给我的孩子做一个榜样,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我还听一个盲人考生说过“我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这位盲人考生平时工作也很忙,在职零基础,还要克服阅读障碍,现学五笔打字(因为拼音有同音错别字,盲人考发音无法识别)。我想对学生说:拼搏的青春最美丽!在精力最为旺盛的年龄,一定要好好学习,切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也经常把我的法考经历分享给学生,看着学生那若有所思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听懂了我的心声。焚膏继晷,以身作则,这大概是我的一大收获吧!

在法考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人文大家庭的温暖,记得客观题考试那一周,学校正好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真是好事儿都赶巧,我的试卷被专家抽到,周日夜晚我一直忙到凌晨四点,第二天上午还要上课,已经在睡梦中的孟老师从宿舍跑出来开车把我送回家。每当我因为年龄大体力不支而暗自伤神时,我就想起侯院长对我们说过“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就又有了精神。当我拿到司法部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后,我们侯雪丽院长和张刚副院长帮我联系了济南最好的律所,鼓励我去实践。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两年的学习也让我有幸认识了很多法学界优秀的老师,他们的讲课让我着迷,老师们知识渊博,语言生动幽默,讲解严谨细致,他们身上还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我也常常反思我的教学,如何才能达到如此境界。我想用孟献贵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的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成功的道路从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这一旅程完美撒花了,继续好好攀下一座山,人生不止,自强不息。

D330



(图文/李丽 供稿审核/张刚 编辑/王亚)


历城校区:济南市历城区桑园路60号    邮编:250100
长清校区:济南市长清区丁香路3500号  邮编:250357
版权所有: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
Copyright rwxy.sd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公众号

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