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东分赛区决赛落下帷幕,我院青年教师唐小婷荣获英语(视)听说课组三等奖。
本次比赛由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指导,山东省本科教育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青岛理工大学承办。比赛设英语综合课组、英语(视)听说课组、英语思政微课组、日语综合课组四个组别,来自省内62所高校的335位老师和49个教学团队参加比赛。
成功获奖后,唐小婷老师认真梳理并分享成功经验:即从精心备赛到有序组织、从课堂设计到思政融入,将“赛教融合”的理念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
比赛感悟: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此次参加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视听说组)的比赛历程使我受益匪浅,能够获奖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人文学院领导的指导支持,特别感谢在比赛过程中给予我指导的大学外语教学团队的各位老师,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我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备赛的过程对我来说是成长,是进步,是磨练,是收获,更多的是学习。
比赛经验:
1. 提高教学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包括目标的设立、教学重点的确定及难点的阐释等,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合适、目标是否最终实现的思考等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通过此次参赛,我更加体会到视听说课程不仅仅是简单实现“听”和“说”的目标,而是要注重平衡主题知识和语言两方面的目标。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所承载的主题知识的培养来实现,而不仅仅通过传统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等方式。

2.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具备一定的课堂设计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正确处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BOPPPS模型(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引例,课前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突出重难点,环环相扣,抽丝剥茧,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际包括一堂课的起承转合、重点性和完整性,需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教学内容、活动安排及时间分配等。同时,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正如教学大赛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样,课堂教学的一切教学设计必须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比如教学视频材料的选取和教学重点的确定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听”和“说”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所选取的授课视频内容略高于学生水平,有助于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口语训练。此外,在教学步骤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做到“听”和“说”的练习比重合理、丰富多样。

4. 有效融入课程思政。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学生在这里可以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事物,用更深刻的思想分析现象。课程思政的内涵不仅仅只是“追随主旋律”,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主动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世间万物。课程知识点与思政的融合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真正实现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达到英语课程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加这次教学比赛的历程,一方面鞭策着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深耕,使课程更加系统;另一方面也让我看到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如何“经营”自己的课堂,让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思政融入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启示。通过比赛的磨砺,将大赛的收获和所得经验投入到我的日常每一堂课中,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图文/唐小婷 编辑/王亚 供稿审核/张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