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成绩揭晓,我院荣获二等奖两项,张刚教授获正高组二等奖,顾征副教授获副高组二等奖。
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根据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为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3个组别。经人文学院选拔推荐,张刚教授和顾征副教授入选山东管理学院15支参赛队伍。经层层筛选,两位教师均进入省赛决赛环节,最终均获二等奖。
比赛结束后,我院邀请两位获奖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创新设计,促进教学质量,推动人文学科高质量发展。
附:经验分享
顾征:学科交叉是改革的基本路径

《学术英语:经管》课程团队参加山东省高校教师创新大赛并获得省级二等奖,这是我们教学团队的一次突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院领导同事的指导支持,也是对多年教学探索创新的一次认可。


在备赛过程中,我对教学创新有了更多的感悟。在材料准备阶段,团队多次参加学校的各类培训,学习提升总结。对课程的创新点进行深入挖掘,最终确定了以“传播中国企业故事,传承中国企业文化”为课程的育人主线,打造多元共生,守正创新的教学创新改革。参赛各项材料的准备内容量大,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团队主讲老师顾征和团队成员李倩倩、隋艺绮、王传举老师,就课程框架、创新设计、课程授课、教学安排等细节问题一一讨论落实,就PPT打造、教学材料整理等内容进行细致打磨,不放过一个细节。在比赛过程中,英语教学团队的教师、教务处的负责教师都给了我很多指导帮助。应该说本次课程参赛的成功,和团队的紧密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团队的合作就没有这次成绩的突破。


教学团队围绕“新文科”建设及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教学改革,发挥外语教育优势,教学内容突出中国情、世界眼、民族魂,厚植家国情怀,强调文化浸润。课程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作为改革的基本路径,发挥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改革的特点,将语言学习、基础学术能力培养以及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聚焦语言提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创新大赛与其看成一场比赛,不如说是教学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是一次自身教学感悟得到凝练与提升的过程。教学的魅力就在与我们永远在追求创新的路上,构建课堂教与学相互促进、师与生并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多元共生,守正创新。
张刚:讲台是舞台,更是平台
“构建资源链接型的课堂”,这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在当代媒体融合实践中的机遇与挑战。从整个新闻学科来说,从学界到业界,从课堂到社会,都在提倡“平台思维”,推动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真正对接,课堂实践与社会需求真正挂钩。
创新贵在积累
资源链接在于平日的积累,我院的新闻采写课程,与省内几家主流媒体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同学的们的写作成果可以在几个新媒体平台发表,经受受众的检验。
工夫在课内,更在课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比较耐心细致地与媒体相关负责人沟通,协调,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合作关系。通过“平台化构建”,确立了新闻学科的“3A型”育人模式,这一理念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这些工作都是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媒体资源平台,将平时学生发表的作品、获奖次数、以及较为重大的新闻事件,都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课程资源库。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思政素材的积累,结合学校劳动特色,建立了劳模人物、中国故事、中国先进文化等几个思政资源库,将其融入课堂之中。
创新落在细处
教学创新,表面上看是顶层设计,但是任何一个理念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在平时备课及教学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不出现任何漏洞。
创新突出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涉及到讲授内容重构、方法技巧、学生作业、效果评价、反馈改进等几个方面,这需要对自身课程创新的支撑材料进行仔细梳理和科学分类,如:在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及考核试成绩的分析,进一步发现问题,甚至能通过写作作业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再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过程性的教学内容,都构建到课程的“强基”材料中,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

创新贵在提炼
与人文学院其他教师比,本人的教学经验还很浅,相信如果其他教师参加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可能有些教师没有时间对自己讲课的过程进行提炼总结,错过这次机会,确实是一大遗憾,建议从现在起各位教师提前进行大赛准备工作,大赛来临时积极参赛。
人文学院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设计,需要在平时多做一些提炼总结工作。将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示出来,既是工作交流,也是成绩展示、成长进步。建议每位教师在讲课之余,再补上经验总结提炼这一环节,必将带来新的收获。
三尺讲台,链接的是广阔的世界,这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舞台,但更是干事创业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搭建。
最后想感谢人文学院各位领导及同仁的无私帮助,也感谢山东管理学院的大力扶持,本人做的很不够,诚恳向各位老师学习。
(图文/张刚 供稿审核/侯雪丽 编辑/王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