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最新发布  
本类热点  
成果展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正文
  发表:admin(管理员)日期:2014-02-26 点击率:
网民都是正义的,路人都是冷漠的

网民都是正义的,路人都是冷漠的

——网络上的热血和现实中的冷漠背后是什么

12新闻李叔真

20111013下午,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两岁女童小悦悦接连被两车碾轧。七分钟内,18位路人漠然路过竟无一人出手相救,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将小悦悦就起。

事件一出,引起了网友的一系列讨论。联想几年间各地的翻版“彭宇案”,该不该扶,怎么扶都成了问题。

调查与现状:网民不上街,路人不上网?

网友“可凡爱蜻蜓”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网络上都很正义,现实里都很囊B,网民是不是都不上街?”将网络上的高调和现实里的冷漠推到了风口浪尖,我们也就“扶与不扶”分别在网络和街头分别作了调查和采访。

在新浪微博和天涯论坛分别的投票和跟帖中,有人再次说起受人追捧红极一时的“撑腰体”“北大校长吴志攀语录”——“你是北大人,看老人摔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会给你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给你赔偿!”调查显示,近八成网友都表示,遇到老人摔倒会奋不顾身的扶起来且给予帮助。

那么,当时当时的十八位路人都恰好是另外两成的?

22日,我们也随机采访了街头路人,市民徐先生告诉记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现实社会人心太复杂,沾上谁就赖上。”市民冯先生表示,如果碰到这事他连围观都不围观,也不凑热闹,就直接径直走开,“现在善意助人反被诬陷的事儿太多了”,冯先生直言。而陈女士说,“我会去扶,因为自己也有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但是我会录像以作证据因为有了证据就不怕被诬陷了。”接受调查的路人中只有一人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会扶,而九成市民表示怕被诬陷。其中,张先生一语道破不扶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冷漠是实在担当不起,等我有足够钱才敢奋不顾身去做,现在,我能做的只是打110.

当事件真实发生,才是对自己所说所做的证明。20121010日上午,刘先生下班骑车路过李家坝立交桥看到许多人在那里围观,他发现一名老人躺在那里,“于是我走过去问了一下,有人告诉我,老人走路时自己摔倒了。”刘先生说,当时他很想过去把老人扶起来,但周围人看他上前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和刘先生境遇相似的是,913日上午以一位60多岁的婆婆骑着电动车在路上摔倒,在场的人都不敢上前去扶,半小时后老人吃力的自行爬起来默默离去。

为何不敢扶?“扶之前先摸摸自己的兜”

从南京彭宇案,到后来的几起类似案件,比如重庆的万鑫案、郑州李凯强案,很多人受这样方面社会风气负面影响很大怕好心没好报,投机取巧者得利,助人者流血又流泪。归根结底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社会确实存在着“正气不彰”的歪风。大学生英勇献身却遭到无良捞尸者挟尸要价,西安街头河南小伙扶起摔倒老人却被一把抱住栽赃……一个个极不健康的现实标本,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冷漠与隔阂。

第二,扶困济贫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社会道德沦丧。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民契约理性力量薄弱导致社会信任纽带断裂。从彭宇案到老人猝死让人心寒,无论在这场道德与非道德、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中谁输谁赢,结论却直直指向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法律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对查证属实故意诬陷的行为人进行严肃的查处,达到警示作用。

惩治“恶老太”,让我们敢扶!

道德行为是需要考量成本收益的,尽管“扶老人”是个不争的取向,但制度或法律在呵护脆弱的道德生态面前,应有更有力的作为。解决人们遇到跌到老人不敢扶的社会问题,关键还是要建立规章制度。

这个制度应当涵盖两个基本内容:一来,要给好心救助者一定的豁免权。比如美国法律是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欧美法系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好撒玛利亚人法”,特指各种见义勇为者予以法律的保护,使人做善事没有后顾之忧,鼓励旁观者对弱者予以帮助。在加拿大,类似的保护更加全面,安大略省2001年出台的法律规定,只要处于自愿,并没有收取报酬或奖励的意愿,即便在救助过程中有一定疏忽,见义勇为者也无需对其导致的伤害承担法律责任。

二来,要对恶意讹诈的被救助者严惩。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有效严惩,扬善就会陷入空洞。譬如新加坡的法律规定,被救助者如若事后被反咬一口,则需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一至三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尽管“不识好人心”者未必多数,但在道德滑坡的当下,施救行为很容易被获救者家属按常识归罪,一旦举证困难,善行很可能获得恶果。

北京双利律师事务所刘林律师和人大法学院教授刘俊海都说,应建立相关机制,让诬告者付出代价。

还原社会正气,告诉大家“道德”与“反道德”的明确界限。“好撒玛利亚人法”建立不易,但“敲诈勒索罪”“诽谤罪”等责罚都是现成的,只须稍加调整就不难缓解道德行为上的后顾之忧。

尽管事件的讨论已经告一段落,但不够完善的法律和日渐下滑的道德仍需要我们审视。